国内机油销售“三巨头”送检德国

来源公众号:汽车后ishichang服务联盟

 

评论: 原文的题目还加了:啪啪打脸!伟哥删除了。因为检测逻辑和过程不严密。

所谓国内的三大机油,其实有这些来源: 授权经销商,京东淘宝,灰色渠道(平行进口),以及市场其他渠道。 文章中是哪个渠道获取,并没有说明。在散布有倾向性的结论时,必须先知会和征求品牌所有人。美孚和壳牌都曾公开责难京东,不承认其销售的产品为他们的产品,不负责市场责任。 目前全进口的欧版和美版的三大品牌机油,价格比电商销售的中国版产品也便宜很多。 但是中国市场的兵不厌诈太厉害,消费者是无所适从的。 伟哥也不是偏袒三大油,他们应该公布在华销售产品的委托厂家,以及采用的基础油的来源。否则伟哥也是不信的。

那么消费者或者业者究竟应该如何办哪? 到伟哥这里零购或者批发小众品牌的全进口机油。 而且不要钱,条件是你先从伟哥这里购买车险,一年不出险,就可以每个季度退返车险费用。现钞是不给的,只能送机油,滤芯,甚至轮胎。假如你车很少开,那么直接免费美国自由行也是可以的。  

 

以下原文:

国内机油销售“三巨头”送检德国,啪啪打脸!

2016-10-03 摩托屋 

前段时间看到一篇报道机油测试的内容很精彩,和大家分享,国内的油品令人担忧,虽然很多分析针对汽车,但玩摩托车的朋友还是留心点吧。本文来自网络

       前段时间,一篇《国内三大品牌机油德国检测记》的帖子引起广大车友的广泛关注,德国玛蒂实验室对国内三大品牌(壳牌、美孚、嘉实多)做了检测,结果令人大跌眼镜,没有一个品牌完全通过检测,广大车友不禁感叹:同样三大品牌的机油在国产和欧洲产的标准差距怎么那么大呢?

       说起这事,小编要和大家好好唠唠,整个事件的前因后果,以及检测结果分析,没有整明白的小白看过来,满满的干货!

  • 缘起——德系车“烧机油”调查

       众所周知,奥迪、宝马等高端车很多都存在“烧机油”这个问题,大多数人都认为奥迪、宝马等高端车烧机油是因为发动机设计的缺陷,娘胎里带的,要不日系车咋不烧机油呢?

       在实际情况下,日系车也是照烧不误,而且不管德系还是日系车,烧机油车的共同特征就是,高压缩比、高动力。如果要实现高压缩比、高动力,就必然会对燃油和机油品质提出更高的要求。但是国内“地沟油”似的燃油和机油品质,很难满足这样的需求。

       抛开燃油的问题,就国内机油的品质到底如何?是否能满足高压缩比、高动力的要求呢?为了揭示这个问题,德国玛蒂实验室选取了国内生产的三大品牌机油进行了实验数据分析。

  • 分析——三大品牌无一合格

1、壳牌蓝壳10W40半合成机油

 

       说实话,小编看到这份检测报告是一脸懵逼,如果没有一个专业的分析师翻译过来,完全不知道这是什么。还好,小编特意请来一位机油专家给大家解读:

       首先大家要知道一点,每一个批次的机油,在一些技术参数上都会有些许的不同,做不到每批机油都完全一模一样,所以有些偏差是可以接受的。文中将对比有偏差部分都用红色标注了出来,将一些有重要影响的偏差在框外注明了,也就是“kritisch 严重”。

       第一个“严重”:100摄氏度时的粘度中国产比欧洲产的低。当高温时粘度低,意味着机油在这个温度下比欧洲油要稀一些,存在抗磨保护能力相对较差的可能,只是可能。

       第二个“严重”:是钙(Kalzium)含量。这个数据应该是输入失误了,1265-1381=676? 德国人的体育老师也开始教数学了?钙主要是用来防锈的,通常是磺酸钙,含硫。多点钙,防锈效果好大家当然喜欢,可同时硫含量也上升了,这就不好了,容易缩短三元催化剂的使用寿命。

       第三个“严重”:(Bor)硼含量高。机油里的硼主要是氮化硼,是一种极压抗磨剂。最近市面上炒作的”纳米陶瓷机油“其实就是氮化硼极压抗磨剂的机油。

      第四个“严重”:我们看到国产油的硫(Schweifel)含量非常高,比欧洲机油高了一倍多,这个有点黑了,因为三元催化寿命缩短一时半会儿是看不出来的。

      解释第一个“严重”时说了,100摄氏度的时候国产油相对稀一些,可能存在抗磨保护能力差的可能,只是可能。因为硼含量高一些可以提高机油的极压抗磨性,可以抵消机油较稀的不利影响。是否能够完全抵消不好说,因为报告里没提有做过做烧结负荷和最大无卡咬负荷测试。这两个测试才是真正能看出机油极压抗磨能力的测试,不能仅凭借粘度和抗磨添加剂的含量做判断好坏。

2、金美孚一号0W40全合成机油

 

       第一个“严重”:摄氏40度时的粘度竟然是105.58,比壳牌的10-40都高,如果不是试验误差,可以基本判定这个根本不是0-40机油,应该是15-40机油才对。

       第二个“严重”:摄氏100度时的粘度,这个被判定为“严重”是有些过于严格了,国产油数值有些高,虽然有影响,主要也就是油耗会相对增加一些。

       第三个“严重”:粘度指数国产的只有140,这个有点过分了。我相信美孚不至于这么不要脸,所以基本可以判定这是假美孚(据说是在天猫旗舰店采购的)。美孚再偷工减料也不至于这么干,140的粘度指数不可能是美孚所说的全合成机油。只可能是3类基础油,而且还不是好的基础油。

       第四个“严重”:钙含量偏低,最后一行硫含量反而偏高。依据前面介绍的磺化钙的特性,钙和硫要么一起高,要么一起低,是同步的。这里违背这一规则,只能是一个解释:用的基础油本身的硫含量就非常高。

3、嘉实多极护5W40

 

       第一个“严重”:粘度指数低。粘度指数是啥东西呢?简单说吧,粘度指数越高,生产使用的基础油质量就越好,反之就越差。国产的和欧洲油用的不是同样质量的基础油,虽然牌子一样。

       第二个“严重“:钙含量高,磺酸钙加多了。

       第三个“严重”:锌(Zink),锌是抗磨剂主要成分,加多了也影响三元催化寿命,国际机油标准的发展趋势都在想办法降低锌的使用含量。

  • 结论——国产机油品质不如欧洲

很显然,许多发动机油样品中,粘度值明显不在正常范围内。这表明,在中国,发动机油具有较低的粘度,并且不符合欧洲标准,无法与之相媲美。通过品牌润滑油:壳牌、嘉实多、美孚之间的比较,中国油企与欧洲标准明显(甚至极端)不同,他们没有达到同样的质量标准。

  • 总结——机油品质差是德系车烧机油的根源

1、因为国内普遍有矿物油冒充合成油,合成油冒充全合成的现象。而一类二类矿物基础油的可挥发芳香烃含量都是大于10%的,也就是说,这种机油在发动机里受热以后至少有10%会挥发掉,机油不少才怪。

2、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HTHS- 150摄氏度下的高温抗剪切能力- 在高温下机油仍然需要保持一定的粘度和极压抗磨能力,如在高温下机油变得太稀,油膜强度和厚度都会降低,使得燃烧气体大量进入油底壳,加速机油的消耗。德系车带涡轮增压的多,工作时候产生大量热量,比非涡轮增压要热很多。德系车不是涡轮增压的发动机都做的压缩比力奇高无比,斯柯达明锐的气缸压力要比日产天籁高出30-50%,同样也产生巨大的热量。所以德系车对机油高温下的性能要求非常高。

3、通常机油只测试摄氏40和100下的粘度,而欧洲ACEA标准增加了这个150摄氏度下的HTHS测试项目,美国API标准是没有这一项的。美,嘉,壳在欧洲生产的时候必须要用更贵的成本才能达到这一要求,比为了满足美国标准花的代价都大,而中国的国标根本就没有这个要求,据我所知,中国国标的水准还停留在API SJ水平上呢,所以自然可以偷工减料一下。这就是“同样的牌子,欧洲的比美国的好,美国的比中国的好”的原因,不要再迷信三大品牌的高端机油就一定好的传说。

4、奥迪宝马等德系车都在国外的汽油和机油品质基础上设计的,但到了中国,遇到这样的油品,水土不服也就不难理解了,再加上中国经常走走停停的拥堵路况,“中国特色”的群体烧机油现象也就再所难免了。